为进一步强化教学过程管理,规范教学活动,提高教学质量,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,根据《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》《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》《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》等有关文件要求,特修订学校本科教学环节质量标准。
一、教师基本(师德)素质标准
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,认真学习马列主义、毛泽东思想、邓小平理论、“三个代表”、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
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,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,发扬遵纪守法和敬业奉献精神;要刻苦钻研业务,提高教学水平,主动承担教学任务,精心组织教学,积极参加教育教学改革,不断提高教学质量:要树立治学严谨、勇于创新、质量为本、团结协作的优良教风;要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,教书育人,尊重学生,关心学生,了解学生,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。对学生严格要求,严格考核,严格管理,培养学生成才:要重视个人思想品格、道德风范和仪表举止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,言传身教,为人师表,作风正派,品行端正,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。要善于对自己的师德表现、业务水平、教学效果和工作实绩及时做出总结分析和自我评价,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创新,不断提高教学工作水平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。
二、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质量标准
根据云南艺术学院《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
见》,制订本标准
评价指标 | 指标内涵及质量标准 |
总目标 | 人才培养目标明确,符合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。 |
人才培养规 格 | 人才培养的素质结构、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求与本专业学生应具 备的知识、能力和素养,与培养目标含义一致。 |
培养要求 | 能够反映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指导思想。学生通过本专业 学习能够达到的要求明晰具体,在德育教育、专业能力培养、人文 和社会科学素养、科学研究能力、创新创业能力等多个方面有所体 现。 |
课程设置总 体情况 | 课程设置符合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》和《普通 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》中的基本要求,课程体系 构建合理,与专业培养目标、规格要求相吻合。 |
课程平台和 课程模块 | 课程平台和课程模块开设完整、结构清晰,课程的平台归属准确合 理,课程开设的前后层次关系清晰准确。 |
学时学分结 构 | 学时学分数符合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》和《本 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》的要求,不同课程模块的学时 学分比例合理。其中,通识选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开设不少于 16 学分、256 学时;实践教学累计学时学分数不低于总学时学分的 20%;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能够满足各专业对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。 |
核心课程 | 核心课程选列准确,能够反映本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培养目标 和培养要求。核心课程数量在 8-10 门之间。 |
教学进度 | 学期课程学时、学分分配合理。 |
文本规格 | 人才培养方案内容完整、项目齐全、措辞严谨、表述统一、字体字 号等符合规定要求。 |
数据要求 | 数据、数值符合规定要求,计算准确完备后数据一致、闭合。 |
运行周期 | 人才培养方案应具备可执行性,一般在一届学生周期内应保持稳定 运行。 |
执行和异动 | 专业教学计划执行和教务管理系统中的教学信息应与人才培养方案 相一致;人才培养方案异动率一般不应超过 5%。 |
方案修订 | 当人才培养方案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时可进行修订。 |
三、教学大纲质量标准
评价指标 | 指标内涵及质量标准 |
制定原则 | 遵循党和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精神、对标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学质量国家标准》,符合相关专业认证要求和行业标准。 |
课程性质 | 定位清晰、简明扼要,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。 |
课程目标 | 着重体现新形势下教学理念、教育思想的转变,准确把握课程定位, 强化课程思政,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为导向,有效 撑毕业要求指标点,促进学生知识、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。 |
课程内容 | 符合“高阶性、创新性、挑战度”两性一度的要求,持续整合优化、 合理增加课程难度、拓展课程深度,有效避免重复和遗漏,注重将 学科前沿知识、产业发展前沿、最新的科技成果引入课堂,合理分 配课时。 |
教学方法
与手段 |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,符合课程性质特点,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, 有效利用线上优质资源,体现教学模式的与时俱进和教学方法的适 用性,能够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,支撑相关课程目标的达成。 |
课程资源开发
与利用 | 有效开发和利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资源,如文本资源、社会教育资 源、信息技术资源等,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。 |
教材选用 | 教材选用符合《云南艺术学院教材管理办法》的要求,坚持教材科 学性、先进性、适用性,增强针对性,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,要 优先选用近三年省部级以上(含省部级)获奖教材、规划教材等优 质教材,确保政治合格、水平一流教材进课堂。 |
文本格式及编 制 | 格式规范、工整, 内容编写完整,逻辑严密、层次清晰。 |
考核评价 | 定期对课程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,合理设置课程标准考核与评价 方式,具有完整的、可追溯的考核评价内容,为持续优化修订评价 标准提供依据。 |
四、教案编写质量标准
评价指标 | 指标内涵及质量标准 |
总体原则 | 编写依 据 | 教案编写要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为依据,在大纲的基础上具 体细化。 |
发展延 续性 | 教案应根据学科专业发展不断充实完善,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 行修改调整,保证教案的适用性。 |
编写人 | 教案编写人为课程的授课教师,同一门课程由不同教师主讲,应有 各自编写教案,并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。 |
一致性 | 教案须与教学大纲、教学周历、实践周历保持内容的一致性。 |
结构和内容 | 课程信 息 | 教案首页为课程信息,应包含课程名称、课程代码、授课班名称(代 码)、学生人数、授课教师姓名、授课教师职称、开课单位名称等 信息,课程信息在开课前一次性填写。 |
课程教 案 | 课程教案部分包括课程章节名称、授课对象、章节教学目的和要求、 教学方法和手段、重点和难点、教学过程及重难点解决途径、作业 及练习等内容;课程教案按教学周或教学单元(课程章节)填写。 |
填写规格和要求 | 课程基 本信息 | 课程代码、课程名称、课程类型、学时学分、考核方式和形式应与 教学大纲完全一致。 |
教学目 的和要 求 | 教学目的和要求填写通过本次课程,学生获得的具体知识和能力情 况,包括理论技能和实践技能,原则上应明确思政目标。 |
教学方 法和手 段 | 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讲授、讨论、演示、实践实训、案例分析、翻 转课堂、对分课堂等,注重因材施教、个性化教学等。 |
教学过 程及重 难点解 决途径 | 教学过程及重难点解决途径是教案的主体内容之一。主要是具体的 教学过程中所包含的讲授内容及前后的逻辑顺序,时间分配及如何 突出重点和化解难点等。 |
作业及 练习 | 作业及练习应明确章节学习结束后,学生应完成的练习任务,练习 任务应能够支撑教学目标达成。 |
五、备课环节质量标准
质量环节 | 质量标准及评价指标 |
备内容 | 教学大纲 | 研读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本课程教学大纲,掌握本课程在本专业 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,理解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的相互关 系;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的、任务和要求,掌握本课程内容的深度、 广度及要点、重点、难点、疑点和弱点。 |
教材 | 使用教学大纲指定教材,钻研吃透本教材的知识结构、重点章节、 重点难点,并有针对性地拓展备课内容,补充教材的不足。 |
实践实训 | 针对课程内容和学校实践实训条件,准备相适应的实践实训方案。 |
备学生 | 学生知识基础 | 了解学生的生源结构、基础能力、知识能力,前续课程学习现状, 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现状。 |
学生学习能力 | 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、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、习惯,掌握学生的学 习特点和个体差异。 |
学生学习要求 | 根据教学大纲中教学目的和要求,结合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等 实际状况,收集学生在学习上的疑点、难点和对教学的意见等,及 时设计或修订教学方案。根据学生的性别、爱好等特点,在设计实 践实训环节时做到因材施教。 |
备方法 | 教学方法 | 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,包含但不限于讲授、讨论、演示、实践实训、 案例分析、翻转课堂、对分课堂等,注重因材施教、个性化教学。 |
重点和难点 | 每一章节内容均包含重点、难点,能够反映本章节的主要教学要求。 能够有突出重点,化解难点的方法,抓住关键,科学合理处理重点 难点与其他知识点的关系。 |
教学手段 | 凸显现代技术手段下新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,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, 并根据学科专业和课程的特点,采用适当的实践实训教学手段。 |
备结构 | 教学流程 | 针对课程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流程,对预习、新课导入、讲授、复习、 总结等环节精心构思,并与教学方法相适应,做到严谨有序。 |
教时分配 | 根据大纲要求,合理安排各章节内容的授课时数,同时在课堂上也 能够科学合理安排分配讲授、实践实训、讨论等时间,做到课堂内 容紧凑,课堂效率高。 |
教学组织 |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,课堂教学互动良好。 |
课件设计及资源准备 | PPT 设计布局合理,容量适当,充分展示授课重点;根据课程特点做 好教学资源的收集,教学资源形式应多样化。 |
备结构 | 实践实训 | 实践实训目的和要求符合实训大纲,实践实训环节流程设计精细, 可操作性强,能够做到针对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;实训成果考核 有具体指标。 |
备进度 | 教学进程 | 按照教学大纲认真编写教学进度表,教学进度表中各项目填写规范、 完整,课时安排科学合理。 |
教案 | 按照教学大纲认真编写教案,教案要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,教学内 容安排详细,重点、难点突出,与准备的教学方法相适应,教学时 间安排合理。教案编写规范、完整。新开课教师的教案,应有至少 四周课程的提前准备量。 |
六、课程考核环节质量标准
评价指标 | 指标内涵及质量标准 |
命题 | 考核内容 | 符合课程标准。每个课程目标均要有考核内容作支撑,所有考核内容 须要归入某一个课程目标,考核内容的比重与课程目标的权重相一 致。 |
试卷质量 | 笔试试卷题量适当,难度适中;试题表述简明、准确,无思想性、科 学性、知识性错误,无歧义;A、B、C卷应在题量、题型及难易程度 等方面基本一致,雷同率不得超过30%,与前两届该门课程的雷同率 不得超过30%;同一套试卷不得有内容重复的试题。试卷格式规范, 文字清晰、排版美观,无错别字,无标点符号、题号顺序等错误,插 图工整、清晰、准确。非笔试试题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中对知识、能 力的基本要求;能覆盖课程的基本内容,并体现本课程的重点内容。 |
试题审核 | 笔试试卷严格按照考核管理办法要求进行审核,检查 A、B、C 卷,参 考答案或评审核分标准是否齐备,填写《试卷命题审批表》。非笔试 类填写考试标准登记表,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考核对考试内容及形式、 考试要求和评分标准进行严格审核。 |
考核组织 | 进行考务、监考人员培训;各类人员按时到岗,提前肃清考场;监考 人员坚守岗位,认真履职,严格执行考核管理制度,严肃考试纪律, 认真填写考场记录表。试卷保管、领取、分发、回收规范;巡考人员 严格督查考试全程。 |
试卷评阅 | 组织 | 主管教学副院长负责组织阅卷工作,教研室具体实施。凡有两名或以 上教师任同一门课程的试卷,均要进行流水阅卷。阅卷安排,流水阅 卷记录。 |
评卷 | 严格按照评卷标准及时进行阅卷评分。阅卷采用个人与集体评卷相结 |
|
| 合的流水阅卷法;评分客观公正,核分准确无误;有复评复查记录。 使用红色笔阅卷,判阅标识应规范统一,只能出现 “+”分符号。在 大题的对应位置标记该大题总分,并将其计入卷面首页得分栏。大题 分、总分均按正分记载。小分、大分、总分统计要准确。 |
复核 | 凡试卷上分值有改动的,阅卷教师须在改动处签全名确认。阅卷教师 在答题册首页阅卷人处签全名。在阅卷结束后复查人员复查后签全名 确认。 |
成绩评定 | 考勤成绩评定 | 根据学生迟到、早退、请假以及旷课等按评定标准评定学生的考勤成 绩。考勤成绩标准要求明确,登记准确,填写规范、完整,最后评分 有依据、有公布。 |
平时成绩评定 | 根据学生实践实训、实习(或见习)、作业、调研报告、论文、课堂 讨论、小组答辩、平时测验和期中考核等环节综合评定平时成绩。平 时成绩标准要求明确,登记准确,填写规范、完整,最后评分有依据、 有公布。 |
期末成绩评定 | 根据期末考核成绩认定。考核评阅结束后,评卷教师核对成绩,保证 成绩的准确性。 |
综合成绩评定 | 综合成绩评定比例按教学大纲执行。部分因考核改革课程,需对成绩 评定比例进行修改的,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按报教研室及二级学院 教学院长批准执行,教务处备案。各部分成绩记载完整准确,评分有 标准。按规定时间和要求将成绩录入教务系统,成绩录入准确,总评 成绩比例正确。在开课第一周向学生公布课程考核成绩比例,以及考 勤成绩、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评定标准、考核办法等;最后一次课 向学生公布考勤成绩、平时成绩、考核资格。 |
考核结果分析 | 试卷分析 | 卷面成绩如出现异常现象,任课教师应当进行分析并作出说明。对试 题的难易程度、试题的覆盖面以及达成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填写《试 卷分析报告》。 |
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 | 根据考核结果进行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,完成《课程目标达成情况 分析报告》。 |
持续改进 | 根据课程目标达成情况情况和试卷分析,对本门课程进行全面反思, 找出不足的原因,并提出持续改进意见和举措。 |
七、理论课程课堂教学环节质量标准
评价指标 | 指标内涵及质量标准 |
教学准备 | 教学大纲 | 按照规定程序修订教学大纲,明确持续改进内容,并严格执行。 |
教材 | 使用教学大纲指定教材,马工程相关课程必须选用马工程教材,其他 课程优先选用规划教材。 |
备课 | 教学日历提前录入教务系统,教学进度安排合理,教学方法设计恰当, 能有效支撑课程目标的达成。 了解授课学生学情,教学方案设计重难 点突出、教学步骤和时间分配合理,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匹配。 |
课件 | 多媒体课件能辅助教学,图文并茂,具有科学性、教育性、技术性和 艺术性。 |
教学设施 | 提前进教室,上课前准备好多媒体等教学设施,确保上课时间能及时 进入授课环节。 |
教学过程 | 教学目标 | 明确教学大纲设定的知识、技能和素养目标。 |
教学内容 | 满足课程标准要求,具有思想性、科学性、先进性和有效性,符合创 新性、高阶性、挑战度的要求,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,能有效支撑课 程目标的达成。 |
教学方法 |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,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 融合,能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给予有效指导。 |
教学组织 | 导入新课自然、贴切, 目的性强,能温故知新,激发学生学习兴趣; 新课讲授生动、完整,能贯彻少而精的原则,突出重点,讲清难点; 注重师生互动,张弛得当,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;课堂归纳小结清 晰、准确,能突出重点,结尾生动,印象深刻,具有启发性;课后复 习课或习题课安排合理、 内容系统;复习方式新颖,形式多样。 |
教学技能 | 衣冠整洁、朴素,仪表端正,亲切和蔼,举止文明;教态自然大方, 为人师表、形象好;语言准确、简洁、流畅,使用普通话,声音洪亮、 清晰;语速快慢适中、表达生动有趣;肢体、表情语言得当,以情感 人,并富有启发性和逻辑性;板书字体规范、工整、美观、清晰;善 于课堂管理,教学节奏紧凑,教学活动生动有趣,创设良好的学习气 氛。 |
教学特 色 | 课堂教学注重体现教学艺术,应用自然、得体,形成个人教学风格。 |
持续改进 | 教学反 思 | 根据课堂教学、作业、考核、评教、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等进行总 结反思,有反馈,有记录。 |
教学改 进 | 根据总结反思进行教学大纲修订,优化教学内容、改进教学方法、改 革评价方式、调整教学手段,促进教学质量提升。 |
八、实践实训教学质量标准
评价指标 | 指标内涵及质量标准 |
教学准备 | 备课 | 充分理解教学大纲的要求,科学合理制定实践实训教学计 划,完成课前准备工作。 |
实践实训室和设备器 材 | 实践实训室和设备器材根据其功能不同,应有严格的管理和
使用制度,开课前应保证实践实训室使用功能正常,设
备完好;实践实训室和器材库有安全规范和安全措施。 |
熟悉设施设备 | 教师课前应充分在实验人员协助下熟练掌握实践实训教学 所需的机房、设施、设备、器材的使用方法、操作规范、安 全要求,能够处理在使用中遇到的问题。 |
教学过程 | 实践实训项目前置 | 指导教师应根据要求布置实践实训前的准备项目,包括人员 分组、文字准备、操作规则、安全规范等。 |
教学内容 |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编排实践实训项目, 实践内容讲解、指导与学生实际操作时间分配合理,注重培 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,理论联系实际能力,观察分析能力, 着重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。 |
教学组织管理 | 实践实训按照教学大纲要求 100%开设;学生分组或进行分别 辅导时人数得当,保证实践实训效率和结果;实践实训室和 设备器材管理规范,有详细的使用记录;红色、橙色实验室 指导教师应坚守岗位,不发生学生自己练习,无指导教师参 与的现象。 |
教学方法 | 采用演示、分析、案例对比、学生实操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和 手段,坚持以学生为主体,启发式教学的模式,注重与学生 沟通互动,积极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。 |
教学效果 | 随时注意实践实训效果的信息反馈,及时在授课中进行调 整,完成预定的实践实训教学任务;学生达成课程目标,完 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实训作业或作品,学生满意度高。 |
实践实训 成果或作 品 | 作品规格 | 学生完成课程实践实训要求的成果或作品,成果或作品的形 式、内容、完成度、表现度等方面能够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。 |
作品讲评 | 对所有实践实训项目的成果或作品进行分析、讲解和点评, 总结成果或作品的优缺点及得失,促进学生提高。 |
辅导答疑 | 方式方法 | 采用集中答疑和网上答疑等多样化方式,明确答疑时间,现 场答疑还需要明确答疑地点。 |
时间安排 | 集中答疑每学期每门课程不少于 2 课时,教师可根据课程的 需要安排线上答疑。 |
答疑效果 | 学生疑难问题解决率> 80%,学生对答疑满意率> 90%。 |
实践实训 考核 | 考核方式 | 按照教学大纲中关于实训的考核要求,采用合理的,适应本 课程和本实践实训项目考核方式;有明确的考核目标和评分 标准。 |
考核成绩 | 按照教学大纲关于实训的考核成绩比例要求确定考核成绩, 成绩评定规范,核分准确;考核成绩登记表填写规范、准确 并正确录入教务管理系统。 |
九、独立实践环节质量标准
评价指标 | 指标内涵及质量标准 |
实践准备 | 实践计划 | 充分理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、教学大纲的要求,科学合理制 定独立实践环节的实施方案,与学生进行充分沟通,使学生 了解实训项目的目的、意义、要求、进程等相关安排。 |
前期准备 |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、教学大纲所确定的独立实践环节开设的 时间,仔细分析,认真研判相应环节所需要的实践场地、实 践设施设备需求,涉及使用校外实践实训基地或校外其他实 践实训场地的,要提前安排落实。 |
实践过程
| 教学内容 |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、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编排 综合实践项目内容,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,学 以致用能力,与行业和岗位零距离接触时的专业表现能力。 |
教学组织管理 | 实训项目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要求 100%开设;学生需进行分组 实践或一对一、一对多辅导的,应保持人数得当,保证实践 实训效率和结果;实践实训室和设备器材管理规范,有详细 的使用记录;涉及使用校外实践实训基地或校外其他实践实 训场地的,要有校内指导教师随队,并注意实践过程中的安 全管理。 |
教学方法 | 根据不同的实践项目特点和学期特点,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和手段,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,坚持以社会和行 业要求为结果导向,注重与学生沟通随访,及时解决实践过 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。 |
教学效果 | 随时注意实践过程的信息反馈,及时在实践中进行调整,完 成预定的实践教学任务;学生能够获得达到实践计划要求的 实践作业或作品;学生满意度高,涉及校外实践的,校外参 与方满意度高。 |
实践成果 | 作品规格 | 实践项目成果,包含但不限于调查报告、视音频作品、平面 作品、论文、设计、汇演等,成果的形式、内容、完成度、 表现度等方面能够达到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。 |
作品讲评、存档 | 对所有实践项目的成果进行分析、讲评,总结成果的优缺点 及得失,促进学生提高;对所有成果进行存档,涉及校外实 践的,还应留存校外参与方提供的实践鉴定、学生表现等相 关材料。 |
实践考核 | 考核方式 | 按照教学大纲中的考核要求,采用合理的,适应本实践项目 考核方式;有明确的考核目标和评分标准。 |
考核成绩 | 按照考核要求和评分标准确定考核成绩,成绩评定规范,核 分准确;考核成绩登记表填写规范、准确并正确录入教务管 理系统。 |
十、毕业实习工作质量标准(非师范生)
评价指标 | 指标内涵及质量标准 |
实习安排和准备 | 实习计划 |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,各专业在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前,应出台相应的实习方案和实习计划,详细说明实习要求和应达到的效果、时间安排、实习成果要求、评分规定等项目内容。 |
组织管理 | 要对应成立实习组织机构,加强组织领导,严格实习要求和监督检查,人员分工职责明确,避免放任自流;各系负责实习的 组织和具体实施。 |
动员和培训 | 实习前一周内组织参与实习的学生和指导教师召开动员会,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,明确实习需要达到的目标效果和时间安排,要特别对实习纪律和安全规范措施进行针对性培训。 |
实习单位 | 由校外实习基地+校外其他符合条件的实习单位构成,可以由学院负责组织联系,也可以由学生和实习单位进行双向选择后确定。实习单位应是行业一线单位,具备一定的规模和相应的实习条件,并有一支稳定的、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较强的校外实习指导教师队伍。 |
实习过程 | 实习指导 | 实习指导教师全程负责学生的实习活动,对学生严格要求,根据学生实习情况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,并有相应的指导记录;实习过程和毕业论文(设计)挂钩的,还要对毕业论文(设计)相关内容进行跟踪指导。 |
实习内容 | 实习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要求,与行业和专业以及岗位密切相关,内容充实,一线参与度高。学生不能参加与本专业无关联或关联度不大的实习工作。 |
实习时间 | 实习时间符合人才培养方案要求,不得随意缩减实习时间。 |
实习纪律 | 有明确的纪律要求,执行严格,遵守安全、保密和劳动保护等有关规定,学生无违纪和事故发生。 |
实习效果和总结 | 实习总结 | 实习结束后,参加实习的学生就实习的过程、结果、达到实习要求情况等方面出具实习总结报告,总结实习的收获和得失。 |
实习评价 | 学生应在实习结束后,实习单位出具实习鉴定,指导教师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、学习等情况做总结鉴定。 |
实习考核 | 考核方式 | 由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和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共同给出考核结论。 |
考核成绩 |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求确定考核成绩,成绩评定规范,核分准确;考核成绩登记表填写规范、准确并正确录入教务管理系统。 |
十一、教育实习工作质量标准(师范生)
评价指标 | 指标内涵及质量标准 |
教育实习 安排和准 备 | 实习计划 |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,各专业在组织学生进行实 习前,应出台相应的实习方案和实习计划,详细说 明实习要求和应达到的效果、时间安排、实习成果 要求、评分规定等项目内容。各实习点学生分组安 排、实习指导教师配备科学合理。 |
组织管理 | 要对应成立实习组织机构,加强组织领导,严格实 习要求和监督检查,人员分工职责明确,避免放任 自流;各系负责实习的组织和具体实施。 |
动员和培训 | 实习前一周内组织参与实习的学生和指导教师召 开动员会,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,明确实习需要达 到的目标效果和时间安排,要特别对实习纪律和安 全规范措施进行针对性培训。 |
校内试教 | 每位实习生必须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试讲,有完整的 教案、试讲记录和评课记录,试讲合格方可参加教 育实习。 |
实习单位 | 有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学校,数量充足,实习生与 实习基地数之比不高于 20:1,并有一支稳定的、 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较强的校外实习指导教师队 伍。实习学校资源丰富,教学水平高,管理规范, 符合教育实习的各项条件要求。 |
实习过程 | 实习指导 | 指导教师数量、结构配备合理,执行双导师制,双 方导师要保持良好的沟通;指导教师熟悉基础教 育,熟悉中小学教学一线工作。指导教师全程负责 学生的教育实习活动,对学生严格要求,根据学生 实习情况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,并有相应的指导记 录;实习过程和毕业论文(设计)挂钩的,还要对 毕业论文(设计)相关内容进行跟踪指导。 |
实习内容 | 践行师德 | 1.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以立德树人为己任,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、有 道德情操、有扎实学识、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;2. 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,具有依法执教意 识;3.认同教师工作,尊重学生人格,有爱教乐教 之心。 |
实习过程 | 实习内容 | 教学能力 | 1.认真备课,熟悉教学大纲、课程标准和教材,教 案完整规范。2.完成教学设计不低于 10 个,听课 记录不低于 10 次,课堂教学不低于 10 次;3.课堂 组织严密,教学目标明确,讲授内容正确,教学环 节齐全,重点突出,难点处理得当,合理运用智慧 教学手段,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;4.课后辅导答疑 耐心细致、作业批改及时规范。 |
班级指导 | 1.熟悉实习班级特点,积极配合班主任制定班务工 作计划;2.至少独立开展 1 次班集体活动;3.理解 学科育人价值,参与德育、心理健康教育和社团活 动的组织和指导。 |
教育研究 | 1.积极开展教育调查,参与基础教育教研活动;2. 独立撰写一篇教育调查报告或教研论文。 |
学会反思 | 1.能够不断适应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要求,具有终 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;2.具有一定创新精神,学 会分析和解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产生的新问题。 |
实习时间 | 实习时间符合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要求,不得 随意缩减实习时间。 |
实习纪律 | 有明确的纪律要求,执行严格,遵守安全、保密和 劳动保护等有关规定,学生无违纪和事故发生。 |
实习效果 和总结 | 实习总结 | 实习结束后,实习生完成自我总结,并在实习小组 中进行交流,总结实习的收获和得失。 |
实习评价 |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及实习结束后,取得实习单位出 具的 “实习鉴定书” ,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、 学习等情况做总结鉴定。 |
实习考核 | 考核方式 | 由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和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共同给 出考核结论,从师德规范、教育情怀、教学能力、 班级指导、综合育人、会反思、沟通合作等内容进 行成绩评定,各部分比例合理,定性和定量评定相 结合,综合反映教学实习质量。 |
考核成绩 |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求确定考核成绩,成 绩评定规范,核分准确;考核成绩登记表填写规范、 准确并正确录入教务管理系统。 |
十二、毕业论文工作质量标准
评价指标 | 质量标准 |
计划与 准备 | 工作计划 | 各二级学院应成立毕业设计(论文)指导委员会;制定本学院年 度毕业设计(论文)工作计划,按时间节点科学规划好每年的毕 业设计(论文)工作。 |
指导教师 | 各二级学院根据毕业人数遴选充足、具有中级以上职称(含中级) 或硕士以上学位(含硕士)、有一定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、工作 认真负责的校内(外)指导教师;每位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数原则 上不超过 10 人;指导教师应高度重视教学工作,能因材施教,具 有一定指导经验,善于启发和激励学生。 |
学生要求 | 学生要重视毕业论文工作,虚心接受指导教师的指导和检查,遵 规守纪;努力提升中外文献查阅能力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、综 合应用知识的能力、应用外语和计算机的能力、写作能力和表达 能力;遵守学术规范,独立完成毕业设计(论文)。 |
选题与 开题 | 选题 | 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选题,选题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,体 现一定的学术、科研水平,具有实用性,符合社会和学生的实际; 选题要考虑自身专业基础和撰写能力,难易适当,工作量合理, 避免雷同,原则上为一人一题;学生选题后,应给学生下达任务 书,任务书必须明确具体任务和目标,工作要量化,有明确的进 度要求,要给学生提供相关参考资料和信息。 |
开题 | 学生接受任务后,须进行调查研究,收集和了解相关信息,拟定 研究和设计工作方案、撰写论文提纲,形成毕业设计(论文)的 基本思路以及进度安排,认真填写开题报告;指导教师认真审阅 分析,提出具体意见;学院应组织开题报告会,严格审查开题报 告质量,开题报告不合格者不予开题。 |
研究过 程 | 方法 | 在指导教师的全程指导下,运用正确的研究方法或手段,进行资 料收集、实验研究、数据分析等工作,过程符合研究要求,初稿 须经指导教师审阅,学生作进一步修改并得到指导教师认可后定 稿。 |
资料 | 资料充分可靠,阅读文献中外文文献占有一定比重;收集的资料 新颖、实用,符合研究目的,引用科学规范;查阅并参考各类文 献资料至少 10 篇以上。 |
中期检查 | 对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进行严格考勤和检查,确保每位学生毕业 设计(论文)工作期间得到有效指导;指导教师检查、 了解学生 毕业设计(论文)进展情况,做好记录,作为成绩评定的参考依 据。 |
成 果 | 时间 | 毕业设计(论文)工作一般安排在第七、八学期进行;选题、开 题工作原则上应在第七学期完成;根据毕业设计(论文)计划安 排毕业设计(论文)的撰写进程,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论文 (设计)。 |
成 果
| 格式 | 拟进行答辩的毕业设计(论文)统一用 A4 纸打印,毕业设计(论 文)结构、格式符合要求;结构完整、首尾呼应,重点突出、层 次分明、脉络清楚;材料取舍,详略得当;论文文字、公式、表 格、图形表述合理。 |
效果 | 毕业设计(论文)回答了研究提出的问题,达到了研究目的,具 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;毕业设计(论文)理论基础专业的毕 业论文不得少于 6000 字,其他按规定需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专业 不少于 5000 字,论文在学校指定的论文检测平台查重率不超过 25%。 |
写作水平 | 论点鲜明,观点正确,有新意;论据充分,论证合乎逻辑,言简 意赅,语句通顺,表现出初步的科研论文的写作能力;在解决实 际问题和理论问题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和手段具有创新性。 |
答 辩 | 答辩组织 | 二级学院成立结构合理、专业性强、有权威性的答辩委员会;答 辩委员会下设若干答辩小组,每组成员 3 人、5 人或 7 人,其中 1 人为组长,负责组织答辩过程;另聘答辩组秘书 1 名,负责现场 答辩记录。 |
答辩准备 | 论文在查重合格并由指导教师、评阅教师认真评阅后填写评价意 见和成绩;答辩委员会(小组)审查答辩资格,审查不通过者, 不参加答辩;答辩安排应以公告形式向学生公布,鼓励学生旁听; 答辩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和技术辅导,答辩时间安排科学合 理,答辩场所环境安静,学生答辩所需的设备齐全。 |
答辩实施 | 严格按照答辩程序,维护答辩纪律,保持答辩过程的严肃性和真 实性,并做好答辩过程的记录;答辩委员会(小组)成员能认真 质疑,所提问题有深度、有效果;每位学生答辩时间不少于 10 分 钟,提问题不少于 3 个;实施指导教师回避制度。 |
成绩评定 | 本科毕业论文成绩由指导教师评分和评审与答辩委员会评分两个 部分组成。其中指导教师评分占 50%,评审与答辩委员会评分占 50%。其中单项评分最高不超过 95 分;评定内容包括论文质量和 答辩水平;评定成绩要真实反映学生在论文(设计)和答辩中的 水平和能力,有针对性地给出客观评语。 |
总结与 归档 | 总结 | 二级学院在答辩结束后应及时总结工作经验,撰写工作总结和分 专业的质量分析报告,报告符合毕业设计(论文)工作实际情况, 并指出毕业设计(论文)工作中的存在问题和整改建议。 |
评优 | 答辩工作结束后,各二级学院遴选成绩评定为 “优秀” 的毕业论 文参加学校优秀论文的评选,各二级学院原则上按不超过本科各 专业毕业生人数的 10%推荐;教务处组织专家对各二级学院报送 的本科优秀毕业论文进行评选,公布评选结果。 |
材料归档 | 毕业设计(论文)的档案材料齐全,能体现毕业论文工作过程, 存档工作及时,档案规范。 |
十三、毕业创作工作质量标准
评价指标 | 质量标准 |
计划与准备 | 工作计划 | 各二级学院应成立毕业设计(论文)指导委员会;制定本学院年度毕业设计(论文)工作计划,按时间节点科学规划好每年的毕业设计(论文)工作。 |
指导教师 | 各二级学院根据毕业人数遴选充足、具有中级以上职称(含中级)或硕士以上学位(含硕士)、具有较强的本专业领域创作能力的、工作认真负责的校内(外)指导教师;指导教师应高度重视教学工作,能因材施教,具有一定指导经验,善于启发和激励学生。 |
学生要求 | 学生要重视毕业创作工作,虚心接受指导教师的指导和检查,遵规守纪;努力提升综合运用基础理论、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 的研究与实践能力;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。 |
选题与开题 | 选题 | 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选题,选题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,体现一定的学术创作水平,具有实用性,符合社会和学生的实 际;选题要考虑自身专业基础和专业能力,难易适当,工作量合理;学生选题后,应给学生下达任务书,任务书必须明确具体任务和目标,工作要量化,有明确的进度要求,要给学生提供相关参考资料和信息。 |
开题 | 学生接受任务后,须进行调查研究,收集和了解相关信息,拟定创作工作方案,形成毕业创作的基本思路以及进度安排,认 真填写开题报告;指导教师认真审阅分析,提出具体意见。 |
创作过程 | 方法 | 在指导教师的全程指导下,运用正确的创作方法或手段,进行资料收集、实验研究、数据分析等工作,过程符合创作要求,初稿须经指导教师审阅,学生作进一步修改并得到指导教师认可后定稿。 |
中期检查 | 对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进行严格考勤和检查,确保每位学生毕业创作工作期间得到有效指导;指导教师检查、 了解学生毕业创作进展情况,做好记录,作为成绩评定的参考依据。 |
成果
| 时间 | 毕业创作工作一般安排在第七、八学期进行;选题、开题工作原则上应在第七学期完成;根据毕业创作计划安排创作进程,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创作。 |
效果 | 学生完成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毕业创作作品,并能够以适当的形式进行展示。 |
创作水平 | 创作主题鲜明,能够体现作者的艺术追求和创作意图; 内容积极向上,反映社会正能量或探索艺术的新领域;学生能较好掌握所学专业的相关技术和技巧,熟练运用艺术语言,能够保证作品的完整性,使作品具有一定表现力、感染力和创新性。 |
展示 | 展示要求 | 各二级学院可根据专业(方向)特点确定毕业创作展示的形式; |
展示 |
展示要求 | 本科毕业创作学生表演时间一般安排 20 分钟左右,在时间安排上几个学生的毕业创作可以连续进行; 本科毕业作品展示 应安排在专门的展示空间进行,由各二级学院统一制作作品标签及个人简介。 |
成绩评定 | 本科毕业创作成绩由指导教师评分和审核评分组评分两个部分组成。其中指导教师评分占 50%,审核评分组评分占 50%。 分项评定成绩时,按百分制计分,其中单项评分最高不超过 95分;评定内容包括作品质量和展示效果;评定成绩要真实反映学生在创作中的水平和能力,有针对性地给出客观评语。 |
总结与归 档 | 总结 | 本科毕业创作成绩评定结束后,指导教师要认真撰写指导教师工作报告,交二级学院汇总;二级学院认真做好总结,肯定成绩、找出问题、提出改进措施,填写好本科毕业创作工作总结表存档。 |
评优 | 毕业创作工作结束后,各二级学院遴选成绩评定为 “优秀” 的毕业创作参加学校优秀创作的评选,各二级学院原则上按不超过本科各专业毕业生人数的 10%推荐;教务处组织专家对各二级学院报送的本科优秀毕业创作进行评选,公布评选结果。 |
材料归档 | 毕业创作的档案材料齐全,能体现毕业创作工作过程,存档工作及时,档案规范。 |